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大美青海,從三江源走來
當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清清河水承載著青海人民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壯志與豪情滔滔東流,擔負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時代使命和責任,青海兒女正在點滴力量的匯聚中,讓大美中國從青海出發。
在今天的青海,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穩步推進,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正如火如荼;
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藏羚羊種群數量不斷得到恢復,并出現成群結隊遷徙的壯觀畫面;
千湖美景再度歸來,青海湖水體面積不斷擴大,普氏原羚種群數量明顯恢復,裸鯉資源蘊藏量快速增長;
……
青海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持續深入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生態文明之花
正絢爛綻放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今年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西寧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為建好國家公園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不竭動力。這項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重大收獲,映射出全省上下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努力和艱辛。
2016年,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我省啟動,隨后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青海成為全國首個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省份,創造建設國家公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青海重任在肩。
在從無到有的實踐中,三江源國家公園內31項任務基本完成,“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年完成試點任務”目標實現,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系被理順,“九龍治水”局面打破,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得到解決。
時至今日,我省確立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發展戰略,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的“大部門制”實體,頒布試行了國家公園條例,成立了三江源生態法庭,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公布,明確了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
如今,我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建立,在省內大學開設了國家公園管理方向的專業學科,并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二期和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4.3萬名牧民放下牧鞭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管護者。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監測到全球罕見、國內首次的5只雪豹同框畫面,并監測到罕見的豺、荒漠貓等珍稀、特有野生動物,還在國際重要濕地申報工作中時隔30年后再次記錄到“鳥中大熊貓”黑鸛,反映出祁連山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向好。
在一項項實踐中,我省的生態文明之花正在絢爛綻放,今年6月,我省又擔負起具有開先河意義的重大使命,創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將再一次為全國創造“青海經驗”、貢獻“青海智慧”。
天藍地綠水清
成為底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的大美,美在山川壯麗,這里是山宗水源路之沖,昆侖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渺,祁連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繪就的每一幅畫卷都引人入勝。
如果青海是一幅絢麗的生態畫卷,那么天藍地綠水清必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青海正在舉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和凈土保衛戰。
全面落實“抑塵、減煤、控車、治企、增綠”措施,繼續以兩市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為重點,強力推進全省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促進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今年1至10月,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5.6%,主要城市西寧海東兩市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5%。
堅持“好水和差水”一起抓,大力推進長江、黃河、瀾滄江、青海湖、黑河等良好水體保護、水生態修復及湟水重點支流水污染治理,今年1至10月,列入國家考核的19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4.7%,重點流域湟水河民和橋出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考核要求,且Ⅲ類以上水質比例同比持續提升,全省地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或優于Ⅲ類,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穩步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技術成果通過國家技術評審,完成500余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采集,西寧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已通過國家技術評審,《石棉尾礦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填補了國內大宗石棉尾礦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空白。
綠色是大美青海的
顏值擔當
森林覆蓋率從不到1%提高到7.26%,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源頭活水,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
生態是青海發展的最大價值,更是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綠色顏值。今天的青海,不斷筑牢發展根基,瞄準生態優勢,正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中實現著“綠變”,推動著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當15天360小時的青海“高光時刻”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時,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綠電15日”,這變的不僅是數字,更是我省光伏、鋰電等新興產業鏈日臻完善的發展格局。
現如今,準確認識到青海的發展要在保護好綠水青山間實現金山銀山,一批批不斷挖掘“綠色潛能”的戰略性新興企業落地青海,一批批貼有“綠色標簽”的青海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前的青海,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加快推進,鹽湖化工、光伏發電、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快速崛起,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綠色產業體系”已具雛形。
今天的青海,正在加快構建具有突出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綠色產業體系,堅持集約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加強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建設,培育壯大十大特色農牧業,成為全國最大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和有機枸杞生產基地。
當一幅山脈綿亙、水脈流長的自然美圖在青海大地上徐徐展開,一個山脈水脈人脈交相輝映的大美青海正從三江源頭走來……
彰顯大價值提升綠顏值
15天360小時在青海境內實現全清潔能源供電,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綠電15日”,青海已經連續三次刷新了世界紀錄,看今日之青海,在經濟發展方式變化的背后,折射出了青海“三個最大”生態之價值,也正是在變與不變間,彰顯了青海兒女主動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雄心與壯志。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享有“中華水塔”之美譽,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國家生態安全“兩屏三帶”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區位特殊,生態系統豐富,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全省上下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立省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先后出臺了《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實施了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土保持等重點專項工程,草地退化、荒漠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林草綜合植被蓋度顯著提升,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恢復,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提高,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新成效開創了新局面。
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大舉,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我省先后啟動實施,在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政策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保障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規劃、政策、制度、標準、生態保護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等國家公園建設理念。
在此基礎上我省啟動創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將以此作為新青海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起管理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形成生態保護的新機制、新模式,在整合歸并優化完善自然地保護、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等方面探索新路徑,為全國提供“青海方案”,貢獻“青海力量”。(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作者:宋明慧)